图:林浩将军
林浩,原名尹圭璋,又名尹浩林,1916年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现烟台市牟平区)一个富农家庭。林浩在上初中时,已经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3年10月,经在济南乡村师范工作的共产党员赵健民介绍,刚刚进入高中就读的林浩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共在山东的上层组织惨遭国民党当局两次大的破坏,基层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林浩任中共济南高中支部书记、中共济南市工委委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寻找上级党组织,同时利用“读书会”、“同乡会”宣传进步思想,在经过了解和考验的基础上秘密发展党员。林浩先后发展安波、杨涤生、梁宇振等人加入党组织,为党积蓄了一批力量。
1936年夏,刚刚高中毕业的林浩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当时他才20出头。当年9月,他只身来到费县师范讲习所,以语文兼数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地下工作,秘密发展了10多名党员,并成立了费县工委,很快恢复了中共在鲁南一带的组织。
1937年春天,林浩领导济南市各级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组织抗敌后援委员会,开展募捐活动,支援傅作义在绥远的抗战,把济南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
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党组织要迅速动员组织人民,积极准备开展游击战争,把坚持抗战的责任独立自主地担当起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了“每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林浩带头响应号召,走上火热的抗日战场。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转移到泰安,林浩担任了省委副书记,与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等领导同志一道,直接领导了包括泰安、莱芜、泗水、宁阳、沂水及泰西大峰山地区的徂徕山起义,并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不久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作为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林浩先后兼任支队政治部主任、政委。当时,参加徂徕山起义的有数百人,他们中有红军干部、工人、农民、士兵,还有学生、教职员工;服装也各式各样,有的穿棉袍、马褂,也有穿西装、制服的;手持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门,有匣子枪、“汉阳造”,也有“老套筒”、“土压五”,还有大刀、梭镖。在林浩的带领下,虽然大家穿着不一、武器破旧,但却一个个精神抖擞。林浩的武装抗日大旗一举,素有精忠爱国、抗击外侮光荣传统的齐鲁人民八方呼应,起义部队迅速扩大到7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