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校合并,正式成立了抗大胶东支校,简称“胶东抗大”。刘汉任校长,廖海光任政委,贾若瑜任副校长(对外是团长,不久接任校长)。
廖海光将军(1915—1993)湖南省酃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之一。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廖海光少将照片
廖海光将军简介
原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廖海光同志是湖南省酃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委员、大队政治委员、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福建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湘赣边区反“围剿”战斗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部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为巩固和发展胶东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青岛、长山岛等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致力于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10年动乱中,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政治立场坚定,作战英勇;他勤奋学习,治军严谨,具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和出色的组织领导才能;他顾全大局,有坚强的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他作风民主,团结同志,实事求是,爱护干部;他廉洁奉公,保持了老红军的本色。
廖海光同志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廖海光同志因病于1993年2月20日在福州逝世,享年78岁。
廖海光少将生平经历
廖海光,1915年10月出生,湖南省酃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一)
廖海光生于贫农家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廖海光历任湖南酃县警卫营战士、红军湘赣省独立1师师部警卫员、红军学校第4分校学员、红8军22师青年干事、红军学校湘赣第4分校指导员、红6军团随营学校指导员、红2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红2军团4师11团总支书记、11团副政委、6师17团政委。参加了湘鄂赣边区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二)
抗日战争开始后,廖海光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第3队指导员、大队协理员、政治处主任、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大队政委、第1分校胶东支校政委。
1943年4月,廖海光调任115师暨山东军区胶东军区16团政委。他组织指挥了海阳祁格庄的攻坚战,歼敌1000多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1944年5月,廖海光任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政委兼南海地委书记,坚持抗战,取得很大胜利,为海南地区人民作出重大贡献。
(三)
1945年9月,廖海光任115师暨山东军区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政委。
1946年1月7日,新四军撤销津浦前线野战军指挥部,成立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廖海光任胶东军区第4军分区政委。后任山东军区胶东军区5师政委。
1947年1月21日,华东全军统一编为华东野战军,廖海光任第13纵队(8月17日以原胶东军区5、6、7师合编)5师(不久改为37师)政委。维县齐家埠战斗中,他亲自指挥打了胜仗,歼敌200余人。战后,被提升为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政委。
1948年3月初,华东野战军一度组成第1、第2、第3、第4兵团,廖海光任第2兵团(又称山东兵团,许、谭兵团,下辖第7纵队、第9纵队、第13纵队、渤海纵队、鲁中南纵队)第13纵队政委。
廖海光根据上级指示,实事求是做好政治教育,提高了部队士气,加强了部队战斗力。后在维县、莱州、兖州和济南战役中连续打了胜仗。部队立功受奖的“济南2团”就属他领导指挥的第13纵队。
1949年2月1日,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奉命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第24军,廖海光任第24军政委。参加了淮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又渡江北上解放长山列岛和青岛。在南征北战中领导指挥作战200余次,大小战斗都得胜,立下很大功勋。
(四)
1951年3月起,廖海光任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4年底,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原来西北、西南、华东、中南、东北、华北六个大军区改为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昆明、武汉、成都、兰州、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十二个大军区,1956年又增设福州军区。随后,中央军委陆续任命了各大军区领导班子。有一批少将率先进入了大军区领导班子,他们是: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李迎希、唐金龙,副政委张广才、叶明,第二参谋长闵学胜;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张希钦,副政委李铨、左齐;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鲁瑞林,副政委金如柏;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李文清、何正文,副政委郭林祥,参谋长茹夫一;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刘永生,参谋长黎有章,政治部主任廖海光。
廖海光后升任福州军区副政委。他在福建沿海海防的对敌斗争中,为保卫海防立下了很大功劳。
“文革”中,廖海光坚决抵制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保护了不少被迫害的干部。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政治上、思想上保持了一致,维护了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
廖海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正军级、原华东军区),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93年2月20日,廖海光因病在福州逝世,享年78岁。夫人,李勇;子,廖屹;女,廖华。
廖海光将军故事
故乡情
1957年1月24日,春节即将来临,廖海光在北京开完会返回福州途中,对司机兼警卫小张说:“我离开家乡27年了,真想回去看一看。”小张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将军过去军务繁忙,无暇回家,现在也该回一次家了。”
第二天,小张驾驶吉普车直奔湖南酃县(今炎陵县)。1月26日,吉普车在酃县政府门口戛然刹住。廖海光走下吉普车,县政府办公室秘书接待了这位穿着朴素、精神焕发的陌生人。廖海光掏出工作证笑着说:“这是我的工作证。”秘书翻开一看,深为将军轻车简从的作风、朴实谦和的态度感动。因为县长出差,便直接拨通了县委书记办公室的电话。一会儿,书记郭步书,副书记邓存良,县委常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申林山等来到了县政府。他们握着廖海光的手说:“将军重返家乡,我们有失远迎啊!”
廖海光笑着说:“离开家乡已经20多年了,这次从北京开完会,绕道回来,就是想回老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