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笑虹(1914—1973),又名于得海、于占魁,即墨县南山东村(今属楼子疃乡)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他正在济南读书,为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参加了去南京请愿的行列。1935年,到北平(今北京)读书。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影响下,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被吸收为“民先”队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同平津流亡学生一起到达济南,在中共山东省委动员青年到鲁西北发动抗日游击战争时,被分配到聊城。这时,韩复榘命令山东第六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撤退到黄河以南,于笑虹等几十名青年则反对不战而退。后来,范筑先在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拒不接受韩复榘的命令,通电全国表示“守土有责,誓不南渡”,于笑虹时任范的卫队长。1938年春,他被派往寿张,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立抗日武装。是年7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到范筑先部第二十一支队任政治部主任,从事争取改造该部队工作。1939年春,于笑虹遵照党的指示,到临清组建卫河支队,先后任该支队副司令、司令。1940年春,调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一团任团长。10月,调任一二九师新八旅二十二团政委。
二十二团作为新八旅的主力团,转战邯郸南北的平汉铁路沿线和临清、大名间的卫河两岸,多次给日军以重创。1942年,日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频繁进行“扫荡”,于笑虹在反“扫荡”中,机智地带领部队英勇战斗。1月24日,2000多日伪军配以坦克、汽车,对活动在曲周、邱县、广平、馆陶交界的新八旅进行“合围”,二十二团正处在敌人合围的中心。于笑虹指挥部队,英勇地向日伪军进行冲杀,在西张孟、崔庄、侯村、东阳固等地,多次展开激战,胜利地突破了敌人的包围。1943年,他带领二十二团开辟卫河以东地区,不久,任冀南七分区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的8年间,他转战卫河两岸,屡建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于笑虹先后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第十军第二十八师政委、第二十九师政委等职,曾转战冀鲁豫,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的战斗。
新中国建立后,于笑虹任海军修造部、工程部政委,1956年任海军第二海校校长兼政委,1958年任海军科研部部长,受命领导海军装备事业的科研工作。他走访了全国十多所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吸收了几百名大专毕业生和专业人员,先后组织建立了6个研究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舰船科研协调会议,把全国造船科研力量组织起来,为发展海军装备服务。1960年,他又和战友刘华清、戴润生一起,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克服种种困难,组建了一个研究院,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舰艇流体和结构力学、动力设备及工艺材料等科研项目的试验,为我国舰船科研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1961年调国防部第七研究院任副院长、院长,晋为少将。1963年,于笑虹在第一次科技工作会议上,明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关键,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许多科学技术问题要解决。当前需要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迫切程度,如同大革命时期需要人民武装一样。”对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措施,他总是亲自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意见,看准了的,就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洪文、张春桥等人捏造罪名,对于笑虹进行了五六年的审查和批判,面对“四人帮”的迫害,他坚持斗争。1971年,于笑虹任第三研究院院长,他写信给周总理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汇报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再一次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他气愤难平,心脏病突然发作,于1973年6月含冤逝世。1980年,于笑虹蒙受的不白之冤得到平反昭雪,被授予烈士称号。5月22日,在海军远洋测量船队的指挥船上,于笑虹的老战友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撒放在大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