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在邹城市城前镇渠家庄东苗子岭之巅,四面青山环绕,苍松翠柏掩映,环境幽静秀丽,在松柏绿荫的映衬下,一座“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傲然挺立。纪念碑坐北面南,正面镌刻着时任鲁南参议长的彭畏三同志书写的“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背面碑文记述了尼山地区党政军民抗日斗争的光辉历史,共7行407字,文末署“尼山区全体党政军民公立,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十二月上浣”,可谓“血染尼山红,丰碑励后人”。
尼山区是鲁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八路军115师罗荣桓、肖华等开辟,范围以邹东山区为主,包括曲阜、兖州、邹县(今邹城)、滕县(今滕州)、费县、平邑等,当时中共鲁南地委、尼山行署、鲁南一军分区等均设于此。
115师进驻
抗战烽火燃起
1938年,步云亭、左瑞五等当地有志之士毁家纾难,购买枪支弹药,拉起了抗日的队伍,组建起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在罗荣桓政委、陈光师长率领下挺进鲁南地区,开辟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尔后向邹滕以东、泗南山区拓展,建立了以十八盘山、十八趟为中心的尼山区抗日根据地。根据地指挥部设立在邹城市城前镇渔汪岭村的桃山前,是7个县的行政指挥中心,负责指挥辖区内各县的县大队、八路军老三团、尼山独立营和各地游击队的抗日活动。
这里前有十八盘,后有十八趟,是革命武装坚持对敌伪顽匪斗争的坚强营垒。根据地建立后,一直被日伪部队视为封锁、蚕食和扫荡的重点目标,从1939年5月至1945年春,日伪对邹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上百次规模较大的扫荡。
在扫荡中,实行野蛮残忍的“三光”政策。但在罗荣桓、陈光等将领的指挥下,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开展了无数次不屈不挠的抗敌斗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反扫荡的胜利。
鲁南行署、鲁南地委、尼山区委、115师曾驻守城前镇的牛头沟村(也称牛头峪)、许老村和下石河村(当时名为碾盘桥村),牛头岭村凤凰岭上的堡子曾是115师的指挥哨所。1940年9月,邹县县长步云亭所率抗日民主政府和县大队武装被申宪武等伪、顽军包围于十八盘山上,罗荣桓在城前镇的牛头峪村指示彭嘉庆率苏鲁支队驰援驱敌,击退了伪、顽军4000多人的联合进攻,粉碎了敌人妄图扼杀邹东革命火种的阴谋。随后,邹西、邹东的县委合设,并迁至尚河区碾盘桥村、许老村,根据地从此得以稳固。
尼山独立营成立
粉碎日伪军封锁线
1943年,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鲁南第一军分区(尼山军分区)和尼山支队合并缩编为尼山独立营。自此,尼山区的抗日斗争揭开辉煌的一页。
同年6月,日伪联合向根据地的中心——十八盘山骚扰,鲁南抗日根据地被分割成泗南、邹东、邹滕东、费南孤立的4小块。在此背景下,党政军民咬紧牙关,实行“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坚持边沿斗争,制止敌军“蚕食”推进。
1943年7月27日晚,尼山独立营发起攻克赵家村伪据点的战斗,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全歼伪军2个中队,拔除了据点,解放了周围十余个村子,8月2日和7日,又攻克了泗南、安德等据点,同时将斗争的锋芒指向城前、城后日伪据点。
1944年5月,尼山独立营决定,粉碎日伪军对邹东抗日根据地所设置的封锁线,下旬,首先拔除了位庄外围的西罗头伪据点等6个大碉堡,只剩位庄和城前两个孤立的伪据点,并持续打击;然后转兵进攻另一面,至6月初,又攻克了泗水南部的松山、凤凰山、万兴庄3处伪据点,同时用政治攻势迫使踅庄中心据点的伪中队长孙洪泰全队投诚,接着又争取了南山碉堡的130余名伪军投降。至此,以踅庄为中心的大小13个伪据点全部被摧毁,日伪军对邹东抗日根据地的封锁被打破。
而后,尼山独立营一直推进到湖西,敌伪军风声鹤唳,早已跑得无影无踪,独立营回师邹东后,接到上级指示:一连、三连、四连、五连和营部重机枪排,升级编为鲁南三团二营,二连和升级的区中队武装编为邹东独立营,继续战斗在邹东尼山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