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持阶段的敌后战略游击战 |
1940年2月14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六八六团和特务团、苏鲁支队、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发起白彦战斗,解放了白彦地区。3月12日,敌再犯白彦。一一五师各部于13日拂晓将敌击退。19日,敌调集200...[详细]
1939年12月26日,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原第四大队在奉命从湖西开赴鲁南的途中,于滕(县)费(县)公路的险要隘口兑头沟伏击一支日军运输队。战斗从上午9时持续到天黑,将近百名日军全歼,并缴获...[详细]
1939年8月2日,第一一五师特务营、骑兵连、独立旅第一团第三营等部,在罗荣桓、陈光指挥下,于梁山西南独立庄一带,将经汶上县城出犯之日军第三十二师团步兵、炮兵各一部和伪军共400余人全歼...[详细]
1939年5月,日、伪军5000余人向泰(安)肥(城)山区“扫荡”,妄图围歼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11日凌晨,敌将一一五师师部与鲁西党政机关共3000余人包围在肥城县陆房村一带。一一五师代师长陈...[详细]
1939年4月1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五支队机关及所属一部1700余人,在陵县大宗家一带作短期休整时,被日军2000多人包围。经一天激战,第五支队突出重围,毙敌大佐安田以下400余人;400...[详细]
1939年3月1日,陈光、罗荣桓率一一五师师部和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到达鲁西郓城地区。3日晚,第六八六团冒雨袭击樊坝伪军。歼敌500余人,俘伪军团长刘玉胜,缴获轻重机枪13挺、长短枪300余支。[详细]
为策应鲁中区军民反“扫荡”,八路军鲁南军区组织部分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在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委王麓水的率领下,于1943年11月13日向惯匪、巨奸、曾任国民党鲁苏战区新编第六师师长、后...[详细]
1943年11月18日,日伪军2.6万余人,900辆汽车,另有飞机、骑兵相配合。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喜多诚一亲赴前线指挥。这次扫荡历时20余天,是一年内对清河区进行的第三次万人以上的大“扫荡”,...[详细]
1943年11月9日,日伪军万余人,向以大崮山区为中心的北沂蒙山区发动“扫荡”。鲁中区党政军群机关以及主力部队及时转移到外线,留下小部队在内线坚持斗争,牵制敌人。沂蒙军分区第十一团第八...[详细]
1943年9月21日,日伪军3万余人,对冀鲁豫边区进行秋季大“扫荡”。经八路军内外线配合,艰苦作战,于10月13日将敌击退。在这次历时20多天的反“扫荡”中,冀鲁豫军区部队进行大小战斗35次,...[详细]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清河区军民在6月至9月进行了三个月反“蚕食”作战,共摧毁敌据点133个,击溃伪军6个团,基本消灭伪军3个团,共歼日伪军3000多人,收复了大片地区。[详细]
1943年1月中旬,日伪军1万余人,采用“铁壁合围”战术,“扫荡”鲁南山区根据地,敌打通了公路,增设了据点,将鲁南山区一狭长的根据地分成5个小块。为打击敌人,根据地军民以机动灵活的战术...[详细]
1943年1月,敌1.2万余人,配备汽车200辆、飞机4架,“扫荡”清河抗日根据地。11日,日伪军2000余人首先合围垦区,根据地中的主力部队及机关人员及时转移;同时,日伪军7000余人合围广(饶)...[详细]
1942年11月9日,敌1000余人在“扫荡”沂蒙山地区撤军途中,突然包围淄川东南部的马鞍山。在此养伤的鲁中军区副团长王凤麟,率领干部、战士、伤病员及家属40余人,凭险据守,抗击敌人的多次冲...[详细]
1942年11月17日,日军1.5万人,伪军5000余人,开始对胶东区进行“拉网合围”战术。敌人在“扫荡”马石山地区时,抓捕了500余名群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在八路军部队内、外线的打击之下...[详细]
1942年11月3日,为配合沂蒙山区军民反“扫荡”斗争,坚定边沿区群众抗日斗争信心,一一五师教二旅一部在其他部队和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运用“翻边战术”,向陇海路附近挺进,发起海陵反“蚕食...[详细]
1942年10月下旬,日军第三十二师团,第五十九师团,第五、第六独立混成旅团及伪军共1.5万余人,采取“拉网合围”战术,向鲁中沂蒙山根据地进行“扫荡”,企图消灭山东军区等领导机关和鲁中军...[详细]
1942年9月27日,日伪军万余人,附坦克10余辆,在日军第十二军军长喜多诚一指挥下,分兵8路合围濮(县)范(县)观(城)中心区,妄图消灭边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彻底摧毁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详细]
1942年8月中旬,日伪军7000余人,分两路“扫荡”垦区根据地。山东清河军区一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在沾化县徐家坝、利津县武庄两战皆捷,共毙伤日伪军500余人,迫敌溃退。为配合反“扫荡”,...[详细]
1942年7月1日,日伪军5000余人,突然包围徂徕山区,环徂徕山增设据点30余处,挖封锁沟、筑封锁墙80余公里,将山内村庄一概焚毁,将山区居民全部逐出。同时强迫群众及党员“自首”,致使基层...[详细]
日军第十二军独立混成第五、第六旅团,在日军海军及伪军配合下,从1942年3月开始,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春季“扫荡”。敌所到之处,疯狂地烧杀抢掠。为粉碎“扫荡”,胶东区委制定了...[详细]
为打通鲁中抗日根据地芦山、沂山与蒙山的联系,摧毁敌人在大“扫荡”中再次建立的环蒙山封锁线,1942年1月2日,山东纵队一旅第一、第二团向临(沂)蒙(阴)公路敌据点发动攻势,20天中作战2...[详细]
八路军在反“扫荡”作战中,与敌作战150多次,歼敌20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在反“扫荡”中,涌现了“红嫂”祖玉兰、明德英等许许多多用自己的乳汁甚至生命勇救八路军战士的动人事迹。山...[详细]
1941年10月10日,日伪军1万余人,采用“长途奔袭”和“铁壁合围”战术,“扫荡”临(沂)郯(城)平原根据地。中共鲁南区委第三地委、鲁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和中共临沂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机...[详细]
1941年6月18日,日伪军开始依次对平(阴)(东)阿山区、大峰山区、泰(安)肥(城)山区进行大规模“扫荡”。泰西军分区基干营和泰安、肥城、峰山等县大队、民兵,同敌人进行了英勇斗争,先...[详细]
1941年3月19日,一一五师教二旅第六团在山东纵队第二旅一部的配合下发起青口镇(赣榆县东南)战役。经过6天战斗,解放了青口,攻克海头、兴庄寺等8处据点,毙伤日伪 800余人(大部分是日军)...[详细]
1941年1月下旬,日伪军7000余人合围冀鲁边区平原县,妄图歼灭八路军鲁北支队。经激战,鲁北支队突出重围。2月中旬,敌又出动兵力3000余人,并以60余辆坦克及骑兵配合,对冀鲁边区反复“扫荡...[详细]
1941年1月8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三旅一部采用围城打援战术,在郓城县北部潘溪渡附近的碱场店、侯楼等村,伏击郓城出援侯集据点的日军1个加强中队和伪军一部,击毙日军软原少佐以下160余人...[详细]
在敌、顽夹击和天灾祸害下,山东抗日根据地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山东根据地军民在中央和山东分局的领导下,不畏强敌,艰苦作战,一次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和“蚕食”和封锁,并开展反顽自...[详细]
1941年1月8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三旅一部采用围城打援战术,在郓城县北部潘溪渡附近的碱场店、侯楼等村,伏击郓城出援侯集据点的日军1个加强中队和伪军一部,击毙日军软原少佐以下160余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