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故事 |
黄骅原名黄金山,他1911年出生在湖北省阳新县良上村,他的家庭非常贫困。1925年秋天,黄骅14岁,江西有个木匠到良上村来做工,这个木匠姓吴,叫什么名字一直没查出,后来和黄骅一起参加了红军。[详细]
黑若仙自幼喜爱读书,1926年考入设于聊城的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女子部,期间,她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37年4月,黑若仙由中共鲁西北特委组织部长徐运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详细]
孙攻韬,系博山县石马乡西石马桥东村人,生于1914年;1942 年1月15日牺牲,年仅27岁。于是,振江和攻韬又低声商量一阵,便带着3个战士下了土岗 子,钻进了高粱地,悄悄向大湾边摸去。攻韬所...[详细]
李枚青,原名李美庆,1914年出生在山东省新泰县(今新泰市)西南关一个贫农家庭。不久,中共与国民党第六十九军建立了友好关系,共产党员张友渔担任了第六十九军政治部主任,李枚青被第六十九...[详细]
汪洋,原名汪之正,字诚斋,号洪波,1913年出生于山东省东阿县夹河乡顾庄村(今属河南省台前县)一个农民家庭里。1942年3月,中共山东分局决定:第四旅兼属第一军分区,汪洋任泰山地委书记兼军...[详细]
汪洋,抗日战争期间曾任泰山军分区政委兼地区书记,率部与日伪军激战中销毁文件,壮烈殉国。他牺牲后,八路军总部立即电告全军致哀,为其召开追悼大会,周恩来撰写挽联:“英雄碧血铸青史,...[详细]
1941 年夏,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旅成立,汪洋调任第四旅政治委员。年底,第四旅与泰山军分区合编为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汪洋任军分区政委兼中共鲁中第一地委书记。1942 年10 月17 日拂晓,日...[详细]
1939年7月13日,孙伯龙根据准确情报,在曹家埠设伏,与邵剑秋部协同作战,全歼日军郎君小队22人,开创了苏鲁边区全歼敌人一支部队的范例。1942年1月2日,日、伪军在峄县毛楼一带向抗日军民发...[详细]
常恩多,号获三,满族,1895年生于辽宁省海城县东三台子村一个贫苦农家。 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他根据张学良的指示,率部到渭南县东渭河北岸的要地,捍卫西安,曾多次击溃来犯的...[详细]
常恩多,号获三,1895年生于辽宁省海城县西东三台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0年4月,万毅(中共地下党员)由一一二团长晋升为一一一师三三三旅旅长,常恩多喜出望外,他俩志同道合,同心戮力,...[详细]
百十一师到达抗日根据地后,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军区批准,改称新百十一师,万毅任工委书记、师长,郭维成任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详细]
朱程,字公行,1901年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矾山乡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40年,朱程领导的华北抗日民军正式编入由左权参谋长兼任司令员的第二纵队,称为华北抗日民军第一旅兼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详细]
周复,字旭人,乳名红仔,1900年4月24日生于江西省临川县湖南沙湖周家村。周复在军校以文才和有政治眼光见长,受到同僚推崇,也引起蒋介石的注意。3月1日“三民主义力行社”正式成立,蒋介石...[详细]
薛汉三,又名薛士杰,1915年出生于山东乐陵县东关街一个农民家庭。之后,中共乐陵中心县委书记杜步舟委派他任阳信第六区乡农学校壮丁队指导员,并且负责阳信六区和乐陵五区党的工作。从此,...[详细]
杨洪恩同志是原黄骅县杨庄人。“七七事变”后,曾和辛国治、刘宝田(烈士)在羊二庄一带宣传抗日,组织青年参加抗日队伍。一九三八年先后在羊二庄一带着手组织抗日救国同盟会,后随部队南去...[详细]
1936年1月任外交部秘书,曾负责与东北军王以哲部统战联系,后参加了营救西路军的工作。1939年到山东根据地,先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敌工部副部长、部长等职。1941年12月,王...[详细]
在1982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图集》第二册中,收录有一张摄于1939年8月2日的老照片,照片反映了当日发生在山东的梁山歼灭战的场景。王立人的侦察和掩护探明了敌情,吸引了火力,...[详细]
在泰安革命史上,涌现出许多耳熟能详的革命英雄,其中有一位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鲁宝琪,至今他的英雄事迹在仍泰山脚下广泛传颂。鲁宝琪,1913年出生于泰安县升平街,先后任中共济南市委委...[详细]
1932年5月任中共泰安中心县委组织部长,9月任县委书记,在泰山瞻鲁台主持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分析泰安的政治形势,部署农村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捐抗税等工作。5月任中共泰安县...[详细]
1930年2月,山东省委遭破坏,泰安活动停止,朱毓淦到黄河北的平原县以教书先生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31年初担任沧州至徐州段党的地下交通员,负责党的联络工作和传递党的文件及情报,后回...[详细]
提起蓬莱市村里集镇宋家村,人们大多知道出了个好法官宋鱼水。面对敌人的百般酷刑,小小年纪的宋刚夫毫无惧色,凛然痛斥敌人。后来,蓬莱县委在西代家村为宋刚夫举行追悼大会,纪念这位大无...[详细]
积极到驻地周围村庄,向村里的少年儿童宣讲抗日救国道理,教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抗战歌曲,建立儿童团组织。回到家乡后,在中共蓬莱县委的领导下,建立儿童团组织,发动组织儿...[详细]
张钧铭,男,又名张仁崇,1908年出生,蓬莱芦洋村人。1938年7月20日,“三军二路”整编后,张钧铭被任命为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政科科长,9月调到北海专员公署二科任副科长。[详细]
抗战时期,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同心戮力,谱写了光辉的抗日赞歌。时隔七十多年,张匀月再次翻看父亲仅存的一张头像照时,向记者讲述了父亲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战斗打响后,张钧铭率领部队以...[详细]
张钧铭(1908-1941)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一团参谋长 又名张仁崇,山东省蓬莱市大季家镇芦洋村人。1938年3月,带领九区“乡校”30多名学员奔赴大辛店,参加了蓬莱县抗日武装起义部队,...[详细]
宋澄,原名宋锡奎,又名宋久山,化名刘文山,1910年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黄山乡黄山村(现属荣成市)一个农民家庭。1937年12月24日,理琪、林一山、宋澄等人在文登天福山领导了武装起义,创建了...[详细]
宋澄同志在中学时代,即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最后又加入了我们的党。宋澄同志是山纵五旅(即前“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简称“三军”)的创造者之一。我们说,胶东敌后抗战的坚持与...[详细]
宋澄,原名宋锡奎,又名宋文山,1910年出生,山东省荣成市虎山镇黄山村人。“九一八”事变后,宋澄与文登中学进步教师钟平山等在文登中学组织起“三一读书会”,揭露蒋介石卖国反共政策,宣...[详细]
七七事变后,参加中共烟台市委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文艺团体,到处演唱抗日歌曲,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1937年12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立后,积极引荐、联络进步青年、学生奔赴胶东特...[详细]
不久,刘海涛串联了20多个弟兄,在一天深夜里,他带领大家,手持木棒、斧头,偷袭了县警察局,缴获19支枪,然后率领众弟兄连夜进了深山老林。在山上他们搭起了木房,圈起寨门。刘海涛在屋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