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故事 |
杨桂芳,莱芜市方下镇许小洼村人。1938年初,他带着两支枪参加徂徕山起义,在第一仗寺岭伏击战中不幸牺牲。从加入游击队到牺牲只有24天,杨桂芳也成为八路军山东游击队首名烈士。经过十几年...[详细]
在盐山县烈士陵园里,前排正中有一座水泥、砖、石结构的陵墓,墓羊的石碑上刻着七个大字——“烈士杨靖远之墓”。党的好干部、原“三十一支队”副司令、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六督察专员公署...[详细]
1902年6月5日,杨靖远(原名赵荣山,满族)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陵前堡。他17岁考入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在沈阳、锦州一带行医。所到之处,眼见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民不聊生,乱象如锥扎肉,...[详细]
1937年秋,青岛、济南形势吃紧,青岛“民先队”在《青岛日报》编辑樊幼频带领下,济南“民先队”由武衡、孙明先率领,先后来潍县,潍县“民先”势力大增。王翼之领导成立剧团,开展市集宣...[详细]
王道纲说,父亲阵亡半年后,遗体才被运回成都。“我没有看到父亲最后一眼,当时的棺椁已经密闭,不允许打开。”他注意到在棺椁的后面有一个透明匣子,父亲的军装穿在一个木头人上面,供大家...[详细]
滕县的拼死抵抗,为中国军队的增调和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一抗战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迟滞了日军对华中地区的进攻步伐,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会战的指挥官...[详细]
1937年9月7日,122师在德阳誓师出征。王铭章在誓师大会上对德阳民众说:“我们出川是为了国家的存亡、民族的生死去战斗。我们下定了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决心,不把日本鬼子赶出国门,决不生...[详细]
1938年11月15日,范筑先率领700多名官兵保卫聊城,最终几乎全部阵亡,为数不多的亲历者乔装打扮后逃离。如今,77年过去了,那场战争的亲历者相继离世。现任聊城市老促会副会长的刘如峰,曾多...[详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掀起了全国反日的高潮,范筑先满怀抗日豪情,回到山东,先后担任沂水,临沂县长。作为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的范筑先积极备战。[详细]
在敌人大举进攻的危急关头,共产党员张郁光奉上级命令,劝说范筑先离开聊城古城。“当时,共产党劝说范筑先,实在守不住,可以暂时撤离古城区, 在附近打游击一样可以抗日对敌。但范筑先始终没有离...[详细]
1937年11月22日,驻扎临清的日军高桥联队派出30多人的骑兵队,到聊城侦查骚扰,范筑先闻报,亲率警卫队、政训队赴聊城以北梁水镇截击日军,打响了鲁西北抗日的第一枪。不到一年,所部抗日游...[详细]
1938年,日本侵略军在南皮县到处设据点,建岗楼,修公路,架电线,抗日斗争日趋艰苦。杜子孚和县委书记张白水不畏艰险,东奔西走,建立区、村抗日政权,巩固扩大县、区武装,带领群众扒围破寨,袭扰打...[详细]
从刘象兴老人的回忆中,我们了解到了他大哥打入敌军内部,并巧妙利用墓碑传递情报的事情。大哥打入敌人内部后,一些平时难以收集到的情报,如鬼子、汉奸的武器装备,外出活动时间等情报,他...[详细]
萧永智(1915—1943),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七军分区政委。1940 年5 月,先遣纵队与筑先纵队合编为一二九师新八旅,张维翰任旅长,萧永智任政治委员。1943 年7 月,第三军分区划为冀南军区第...[详细]
孟昭煜,字曦光,1918年出生在山东省滕县(今滕州市)羊庄镇土城村一个农民家庭。曾任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第三大队大队长的朱玉相叛变投敌,被封为日伪驻邹坞据点大队长兼邹坞“剿共”司令。[详细]
黄骅,原名黄金山,学名黄为有,1911年2月8日出生在湖北省阳新县木石港区凤凰乡良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阳新,位于鄂东南,东临长江,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