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元,1913年生于河北省文安县胜芳镇一富商之家。10月中旬,聊城北面的高唐县又被日军攻占,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保存实力,命令范筑先急速带领军政人员向黄河以南撤退。一百多名政训...[详细]
1906年,方叔洪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一个书香世家,其父是济南名士方慰农(原名作霖)。方叔洪自幼聪慧,刻苦好学,追求真理,刚直不阿,无论在小学或中学,学习成绩均名列前茅,深得家人喜...[详细]
方叔洪,名范,以字行,山东省济南市人。1939年6月25日在鲁南对日寇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时任国民党51军114师中将师长,是抗日战争中早期阵亡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之一。国民政府追认...[详细]
方叔洪,原名方范,1908年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的一个普通家庭。方叔洪率部进入山东后,看到家乡人民抗日热情异常高涨,各地自发组织了很多小股的抗日游击队伍。方叔洪所在的第五十一军等中国军...[详细]
陈龙飞带六十四团根据胶东区党委的指令,到胶东开展工作,活跃在郊县、黄县、招远、蓬莱一带。由于陈龙飞亲临前线,侦察敌情、勘察地形,掌握第一手材料,因此判断准确,指挥果断,灵活...[详细]
傅骥,生于1918年,原名傅骥元,满族,吉林省扶余县人,他出生于进步知识分子家庭,在扶余县满蒙两级小学毕业后,就读于吉林省永吉市毓文中学。同年夏天,日本侵略军进行“扫荡”,山东分局...[详细]
王仁斋(1910—1939) 名荣进。掖县(今莱州市)平里店镇店王村人。1932年夏,初中毕业,考入北平宏达二院高中部就读。1933年寒假,回到掖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家乡任教,从事党的秘密活...[详细]
抗日战争时期,益寿临广四边县(今青州市)南段村的刘旭东烈士一家,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国的建立,先后有九人为国壮烈捐躯,被称为一门九烈。 [详细]
1938年2月,陈伯衡与中共鲁西南工委派来的刘星等人,一起在汶上申垓村(现属梁山县)附近的永安寺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团,下辖三个中队,一百余人枪,陈伯衡任团长,...[详细]
陈伯衡(1906~1939) 原名宪璇,汶上镇南周村人。幼时家庭较富裕,得以私塾启蒙。16岁考入城内书院高小。因学习勤奋,成绩优秀,且为人谦和磊落,深得同学赞佩。后就读于济南第一师范学...[详细]
民国22年(1933年),孙德运于烟台志孚中学读书,参加了进步的学生读书会,学习了《资本论》等马列主义著作,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民国25年(1936年)4月前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孙德运协助李丙令...[详细]
1938年8月25日,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率义勇总队撤离滕峄边区。当先头部队行至滕县东部旱河子村时,突然遭到顽军刘宇华部堵截。第二大队教导员渠玉柏率部冲过了敌人的包围圈。但当其听到后面...[详细]
胞兄渠玉柏,字茂亭,化名渠新民,渠为之。他是一个爱国学生,是一位二战时期的共产党员;他是多次身陷囹圄,又是把牢底坐穿的汉子;他是一位抗日灭顽的指挥员,又是一位身先士卒赤胆铁骨...[详细]
刘振民是文登县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员,曾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在上世纪30年代,他为宣传发动农民进行斗争,为文登、荣成等县党组织的建设和开展,开辟昆嵛山革命根据地,领导胶东“...[详细]
1934年1月,根据刘经三的请求,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常子健(陕西省米脂县人,又名常学恭)随刘经三来到胶东。2月,在文登县建立了第二届中共胶东特委,常子健任书记,宋竹庭、刘经三、张连珠(...[详细]
暴动失败后,王博昌召集召开了后备县委会议,着手整顿党的组织,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博兴党组织发动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参加了这支部队,五区人民抗日自卫队改称博兴抗日人民志愿军。1938年8月...[详细]
1938年1月,三十一支队东征西讨,先后打响了攻占无棣、消灭板打营伪军、占领董村、夺取庆云、光复乐陵的胜利,初步建立了西至董村,东至庆云,包括盐山南部和乐陵大部的根据地。三十一支队连...[详细]
一九三八年七月,八支队奉省委命令,西进邹平,支援三支队。当部队进至临淄境内时,因当地地主武装势力强大,刚成立的抗日十团,在李人凤的率领下,与敌展开了艰苦的斗争。因实力较弱,暂无...[详细]
1938年10月,日寇借秋收后,抗日武装失去青纱帐掩护之机,联合伪军进行大扫荡。此前,马保三与韩明柱已在卫固村与日军交过手。驻张店日寇下乡抢粮,结果被八支队打得大败,不仅抢的粮食被截...[详细]
韩明柱(1913-1938),河南省光山县人。1913年2月15日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就给地主家放牛,受尽剥削压迫。1929年7月,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他积极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委员,同年11月...[详细]
“为纪念中共莱芜县委成立,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共莱芜市委在洞下还竖起了中共莱芜县委成立旧址纪念牌,这里离和尚洞大约有20分钟的路程。赵旭东今年25岁,作为土生土长的牛泉人,他对这...[详细]
朱茂兰说:“他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接济在外地和外地到莱芜隐蔽的同志,变卖了老家大部分土地和口镇店铺的所有财产,本来十分殷实的家庭逐渐穷困潦倒。家里没有半句怨言,原来我老婆婆(刘仲...[详细]
济南市青龙桥西侧古城墙内,有一条著名小巷——按察司街,110年前,名震华夏的抗日民族英雄张郁光将军就诞生在此巷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范筑先、张郁光、姚第鸿牺牲后,受到全国人民的痛悼,被誉...[详细]
冯安邦,字化民,号恩善,山东无棣人。七七事变生的爆发引燃了民族抗战的圣火, 冯安邦奉命率部队开投北上,踏上了抗击日寇的光荣征途。八月中旬,日军在攻占北平后,沿平汉路南下,第二十师...[详细]
经过将近四个月的忙碌,2006年8月28日,“冯安邦纪念馆”正式开馆,这一天来自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齐聚冯安邦故居,为“冯安邦纪念馆”举行开馆揭幕仪式。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冯安邦将军塑像...[详细]
我母亲从来没有提过我姥爷的事情,姥爷在我脑海里没有什么印象。1938年9月,姥爷奉令率第四十二军转入大别山,参加武汉会战,扼守要隘小界岭鸦雀山阵地,阻止日军前进,血战50余天,日军损兵...[详细]
冯安邦纪念馆冯安邦(1885-1938),字化民,号恩善,无棣县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42军军长兼第27师师长,国民党陆军中将军衔。在台儿庄战役中,...[详细]
胡凤林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赞成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常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道理教育部下,并与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真诚协作,共同抗日。[详细]
胡凤林(1899年—1938年) 原名胡念祥,字仪亭。桓台县田庄镇胡家村人。1919年入甘肃警监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山东,为鲁南道尹周仁寿的幕僚,历任守备营营长、河北省盐山县警备队长。后辞职还...[详细]